2012年5月19日 星期六

不要叫我吳老師 - - - - - 解說員是啟發者,而非教導者


解說我們的襲產 (心得)

不要叫我吳老師 - - - - - 解說員是啟發者,而非教導者

老師:張建隆

學生:吳岳峰



在淡水古蹟博物館的實務工作經驗以及筆者個人之所學,再加上參加淡水社區大學優質導覽培力課程之學習心得,讓我深刻體會到,解說員是活生生的啟發者,而非死板板的教導者。現以淡水古蹟博物館的解說經驗為例加以闡明。受限於筆者的實際工作經驗、經歷,僅以紅毛城、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以及滬尾礮臺為例,如有文獻收集不全備之疑慮,願讀者見諒。



紅毛城的七面國旗,代表著早從十七世紀,北臺灣滬尾曾是各國列強覬覦的軍事堡壘;與其說臺灣有著悲慘、受外人欺壓得一段故事,筆者會解讀為早從十七世紀,臺灣滬尾是為華人世界國際化的先驅。十九世紀末葉,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以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與其說臺灣百姓從此過著痛苦、悲慘的生活,筆者願解讀為,日本政府為啟發了都市化,代來了自來水、電氣、鐵路運輸及航空。



前清淡水關稅務司的稅務是由洋人所掌控的,所收得稅金也全數落入洋人口袋;與其解讀為喪權辱國,筆者願解讀為清朝已開始與洋人合作,藉由西洋人的長處以彌補自身的不足。華人與洋人因語言、文化的差別,以及對於金錢的管理態度不同,導致稅收無法上揚,藉由洋人的協助,清廷的戰敗賠款,在短時間之內全數還清,這不失為一國際合作之實例。



滬尾礮臺原為一荒廢之軍事要塞,為清法戰爭之後所建造之西式礮臺,曾為清軍、日軍、國民政府所佔領、駐紮;與其解讀為清廷唯一一場勝仗,清廷卻對法國賠款,筆者願解讀滬尾礮臺為清國急中生智,聘請德國工程師設計建造,向英國、德國購買現代新式後膛大砲,為十九世紀末葉全亞洲最先進的國防武器之一。



紅城,洋人的根據地;白宮滬尾港口興衰史;礮臺,一段奮發圖強、抵禦外辱的歷史,這些西洋人所築的歷史建物的反思之下,與其數落清國之無能;不如探討清國之後續對策,以及各個歷史建物所隱含、不為人知的歷史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