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



社區文化財 ----- 馬偕街
指導老師: 張建隆      
    學  生: 吳如家  
  
   1973 ~ 1974年間在軍中服役,那時部隊駐防淡水山仔嵿營區,放假時會經過淡水街上,對淡水的街道很陌生,印相較深刻的部份是搭車回台北需要很多時間,火車只能坐到後火車站,僅此而已。
     2000年五月份由台北市喬遷到淡水新興街租屋居住,乘坐小巴士需要二十分鐘,搭乘捷運到芝山站需三十分鐘,跟以往相比覺的方便許多。
     對一個初到淡水的外鄉人,好像發掘不出怎樣的社區文化財,現在以我知道的馬偕街來作陳述。

     1873年馬偕租得稍前的民房為禮拜堂,1875年又購買今日淡水教會所在的土地,1890年翻修其地上的醫生宿舍為禮拜堂,並開設義塾增加教會的社區服務機能。1913 (民國二年)「滬尾教會」更名「淡水教會」,曾經重建為白色禮拜堂之後,於1932年為慶祝教會設立六十周年而再度動工重建,1933 (民國二十二年)完成即為今日的樣貌。
     這一棟仿哥德式的紅磚建築,係由馬偕牧師的兒子偕叡廉(G. W. Mackay)親自設計、監工,外牆由名匠「樹師」砌造,內部則採用當時盛行的「加強磚造」工法,內外皆美。禮拜堂啟用至今,成為許多畫家與攝影師取景的最愛。



                                                                                                                                        



                                     



 


                          前面數張黑白及彩色照片,反映當時的景色,近年自從淡水鐵路停駛,改建捷
                  運行駛後,行車時間縮短、載客人數增多、淡水的風光美景,吸引大批的人潮前來
                  淡水。
                      
                  馬接與台灣

                          馬偕也于1872年3月9日,在離此街200公尺遠的河岸地登上淡水,從此愛上斯
                  土, 照他所說,「好像有一條無形的線,牽我到這『美麗之島』。   」
          
                
               
                  馬偕的貢獻                        

                          他在短暫的時間上克服語言、文化的挑戰,可見他是如何地用心及努力。
                  他被貶稱為「黑鬚番」,所到之處常遭辱罵、潑糞、丟石頭攻擊,甚至幾度面臨殺
                  身的危機。但是他的信仰帶來無比的熱情與動力,自言「寧為燒進,不願銹壞」致
     力將基督的愛播撒在台灣,終於扭轉態勢,受到接納與肯定。馬偕雖然是一位牧 
     師,他的貢獻卻不僅只於宣教,臺灣的現代醫療與教育,也深受他的影響。

                          為了宣教,馬偕曾受醫學訓練,藉拔牙的技術及各種藥物解決病痛,「滬尾階
                  醫館」因應而生,為現今馬偕紀念醫院的前身。中法戰爭中,偕醫館救治不少官兵
                  百姓,受當時臺灣巡府劉銘傳的獎勵,而馬偕在台灣期間拔牙二萬一千顆,以及
                  偕醫館首先發現肺蛭蟲,更是一項歷史記錄,

                          馬偕與淡水埔頂的飼牛小孩為友 ,向他們學習台語,幾個月就以台語講道。
                   他以台語佈道,敎導門徒有關聖經、科學、博物等知識,為此回國募款而建立
                   「牛津學堂」,成為現代教育的先鋒。

                           當時漢人婦女有纏足的風俗,且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這些觀念都因馬
                   偕而改變。他在淡水開辦「婦學堂」,鼓勵婦女受教育,免學雜費之外還提供食
                   宿,為當時的社會注入一股新鮮的氣息。

                           馬偕是牧師,兼具佈道家、醫生、 教育家、探險家的角色,以他的手打造
                   地面的天國,以他的腳走出上帝的祝福。他以生命熱愛台灣,立願死後不要埋葬
                   在外僑墓園,他果真安息在園外的台灣土地上,默默見證他所信仰的上帝.(摘錄自
                    馬偕宣教一百四十週年紀念(特展) 1872 - 2012

                           以上種種, 用他的名字為街名,永遠地懷念他,往昔與今日用照片為大家述說.



馬偕頭像


向西進入馬偕街

 
向東銜接中正路






馬偕頭面向淡水河岸的巷子
 

馬偕街地圖
馬偕街口污水管溝蓋圖案
  
 

馬偕街1號
  
馬偕街2號
 
馬偕街3號

松年大學

馬偕街5號
 
馬偕街5號

      
 

淡水教會禮拜堂大門

淡水教會的佈告欄


淡水教會禮拜堂



中正路上望去的水教會





淡水教會附近的景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