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8日 星期五

尋找社區文化財---雷秀英

尋找社區文化財---雷秀英    組別:淡水人  
自從5/3上完課後就非常苦惱如何尋找文化財,雖然淡水的歷史古蹟、文化資產很多,但都有很完整的資料,如果不要重複或是想要有比較不一樣的介紹,真的很難。
思索了很久,想從淡水的自然地景來著手。每天坐捷運上下班,從關渡站一過山洞,映入眼簾的就是觀音山及淡水河,雖然天天看得到它們,但每次仍然都會有眼睛為之一亮、心情變好的感受。另外從小住在淡水,只知道淡水的地形高高低低、上上下下,並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地形,現在瞭解它的形成原因,所以想針對由淡水河、觀音山、大屯山所孕育出來的淡水特殊自然地景做一介紹。
一、首先,淡水河自關渡出台北盆地,由淡水出海口(台灣海峽),觀音山在對岸相望,形成得天獨厚的自然景緻。或許有人說山河景色依舊在,而人事已全非,但事實上山河與從前也有很大的不同,如:八里沿岸日漸增多的高樓、淡水河岸不斷地擴展、未來淡江大橋及北側快速道路的興建等,都會使得它們有很大的不同,未來沿著淡水河岸可能無法一覽觀音山的全貌,現在於渡船頭因多個新碼頭的興建,站在那裡看到的都是鋼鐵支架擋住我們的視線。下面是日前在不同地點所看到的淡水河及觀音山景色,有特意避開障礙物,想拍到淡水河及觀音山的全景,但技術不是太好。
從淡水捷運站金色水岸遠眺觀音山及淡水河景(圖一至圖六)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圖六


圖七
 
圖八

圖九
      








圖六是北港塘舊址(先民上岸之處),現在已經往前擴展很大面積。對照圖七至圖九是先前淡水捷運至區公所之間的景象,現在已不復存在。
從淡水鎮公所後方廣場遠眺觀音山及淡水河景(圖十至圖十二)
圖十
      
圖十一

圍十二











從淡水渡船頭遠眺觀音山及淡水河景(圖十三至圖十八)


圖十三

圖十四

圖十五

圖十六
   










圖十七

圖十八








圖十九
圖二十











圖十九及二十這兩張照片是之前渡船頭的景象,現在已大不相同了。
從榕堤遠眺觀音山及淡水河景 (圖二十一至二十三)
圖二十一
圖二十二
      
圖二十三
圖二十四
 









圖二十四是榕堤旁邊及馬偕上岸處的河岸,國中老師她父親是空軍,家住民眾服務站旁邊巷子進去的宿舍,曾經說過在她小時候常常在此處撈蛤蜊,現已泥沙淤積而宿舍早已拆除。
從淡水海關碼頭遠眺觀音山及淡水河景(圖二十五至二十七)
圖二十五

圖二十六







圖二十七









 

二、大屯山
淡水地形高高低低的主要原因為淡水大多數地區是丘陵地,淡水位於大屯山火山群西側,自兩百萬年前大屯山火山群火山爆發,岩漿向四周流去,形成五條如手指般的丘陵,俗稱「五虎崗」,第一崗有滬尾砲台,第二崗有紅毛城,第三崗有清水祖師廟,第四崗有淡江大學,第五崗有聖本篤修道院。因地形特色的關係,大多有很長的斜坡或階梯,但現在因為交通大幅改善而漸漸很少使用它們。
第一崗(烏啾埔
滬尾砲台 (圖二十八)位於五虎崗的第一崗烏啾埔頂,需經很長的大斜坡(圖三十至三十二)才能到達。視野良好,可遠眺淡水河口及關渡大橋,四周景觀盡收眼底(圖二十九)。

圖二十八

圖二十九


          
              





圖三十
  
圖三十一

圖三十二














第二崗(砲台埔
紅毛城 (圖三十三)位在於第二崗砲台埔前端,需經很長的大斜坡 (圖三十四至三十六)才能到達。紅毛城旁邊就是真理大學(圖三十八至三十九)、淡江中學,有牛津學堂(圖三十七)、小白宮等古蹟。

圖三十三
圖三十四



圖三十五
圖三十六






        



圖三十八

圖三十七










圖三十九











第三崗(崎仔頂
清水祖師廟 (圖四十)位於第三崗頂,需經很長的大斜坡才能到達(圖四十一至四十二)。
圖四十
圖四十一











圖四十二

圖四十三








圖四十四
圖四十五
        








附近的淡水國小,也是有很長的階梯(圖四十三至四十五),學生上下學都要經過,小學時都會從旁邊的小路抄捷徑爬上去,但是通常會有糾察隊在上面等候。現在隨著少子化及職業婦女的增加,小學生放學後多由家人或安親班接送,學生們大都在中山路的校門口等候,另外淡水也多了其他小學如鄧公、新興等,所以經由此上下學的學生較以前少。
       
              
第四崗(大田寮
淡江大學位於第四崗頂,需經很長的階梯(即克難坡,圖四十六至四十八)才能到達,淡大新生迎新活動常常需要挑戰它。小時候與同伴上淡江大學(以前稱英專)遊玩時,也常常在此玩溜滑梯的遊戲。以前這是上淡江大學學生上下課的主要路線,但現在有紅27、紅28公車直達前、後校門口,且班次很多,所以經由此上下課的學生也較少。
圖四十七
圖四十六





      





圖四十八











第五崗(鼻頭崙
聖本篤修道院 (圖五十一)位於第五崗頂,步行需經長的階梯(圖五十二及三)才能到達。若開車也是需經大斜坡(圖四十九及五十)修院位於鄧公路旁,環境清幽,綠意盎然。小時候因長輩不喜歡天主教、基督教,另一原因是怕小孩子亂跑,所以常嚇唬我們不要到這裡玩,說修女會抓我們。

圖四十九
圖五十

        
     











圖五十一

圖五十三

圖五十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