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網誌清單

2012年6月13日 星期三

社區無形文化財—美麗八連溪

社區無形文化財—美麗八連溪
指導老師:張建隆
    別:淡水人
    生:江文波
□歷史
八連溪位於目前三芝區八賢里,八連溪為以前的舊名。「八連」的名稱由來根據文獻記載,十七世紀初期西班牙人占領台灣北部地區,漢人居住的村落稱之 parian 或許經翻譯而得八連有關。<這是比較正確的說法>另一派說法是係因乾隆年間約1760年,有汀洲府永定縣人江慶玉等八戶來此開墾,在此溪谷築屋而居,且八戶相連之故因而得名,亦有「八佃溪」之稱。(圖示一、圖示二)


     圖示一、八連溪百年古厝


圖示二、百年古厝正身
                                              
    地理環境
位於小雞籠的地理中心,東、西為山谷形勢的結構寬約200公尺。住戶坐落半山腰而居,下方為梯田。八連溪是小雞籠最重要溪流,從溪頭北端大屯山脈竹子山而下,至南端出海口台灣海峽,全長19.8公里,北端面向台灣海峽。 冬天有東北季風,初春又有梅雨季,雨季較長因此而潮濕。(有小基隆之稱)(圖示三、八連溪為山谷環境)
□文化
八連溪祖先大部分是<福建汀洲府永定縣高頭鄉半徑甲>客家籍的移民居多,不會說客家話,以閩南話為母語。後代子孫,歷代世居,以務農為主。尤其是以江姓為最大宗族。江家開台始祖江世學,於雍正初期約(1720)年間既入墾。進入八連溪溪谷,依其原鄉地形開發山坡地,種植茶葉蔬果與梯田耕作。江家不僅投入人力墾殖,所帶來的宗教信仰、文化精神深深影響至今。(圖示四、圖示五、圖示六、圖示七)
  圖示四、百年製茶用水車

圖示五、百年石碑紀念造石橋事蹟


圖示六、百年的土角砌


圖示七、樸實優美過水廊

    生態
因為山谷地形環境,且多雨潮濕的氣候,因而蘊藏豐富生態資源。如植物、生物、
溪相、水圳文化等非常多元。近眺大屯山山脈也蔚為奇觀,有如蘇氏名詩,橫看成嶺、側看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圖示八、圖示九、圖示十、圖示十一)
圖示八、八連溪原始溪流


圖示九、生態濕地



圖示十、生態步道


圖示十一、已消失窄葉澤瀉


    產業
以往先民梯田種植稻米、山坡地以茶葉為主業,而一些時令雜物為輔如水果(柑橘、芭樂)蕃薯及蔬菜等。近幾二十年來農業轉型,以農會推廣為主要農產品,為主要生產模式,提供耕作者很大助意。如種植筊白筍、山藥、南瓜、西瓜、蕃薯、樹梅提供生產技術、行銷資訊等等。八連溪筊白筍因水源充裕,長期有流動活水,因此相當甜美好吃。山藥是日常生活食補,目前以種紅皮屑、白皮屑為主要品種。目前以推廣無毒生產南瓜、蓮子、在市場都供不應求。(圖示十二、圖示十三、圖示十四、圖示十五)
圖示十二、山藥


圖示十三、筊白筍


 圖示十四、蓮子



圖示十五、展示用南瓜

    願景
農業也會隨時代改變而變化,自從我國加入 WTO後、各國的農產品已經在我們市場裡競爭,其實在農村裡衝擊很大。政府當時因應對策非常好,休耕補貼、轉作補償。因此衍生閒置農地,廢耕農地越來越多,農村老化日愈嚴重問題。近幾年來政府推出農村再生計畫,希望由下而上的反應,做最有效率執行。讓農村找到活絡生機,年輕人願意回鄉打拼,改變以往刻版印象,最終能達到生活、生產、生態、生靈境界。八連溪農村再生也作一段很長的路,也願意提供我們經驗,希望大家來八連溪玩。(圖示十六、圖示十七、圖示十八、圖示十九)

圖示十六、心療走廊



圖示十七、簡易污水淨化系統



圖示十八、農夫市集



圖示十九、御花園

      

 

2012年6月11日 星期一

我的社區文化財 ---- 微笑街道上的日式古蹟 (沛妤)

指導老師 : 張建隆
學生 : 陳沛妤
組別 : 淡水人


這個文化財的作業,我一直在思考寫淡水, 還是居住了將近50年已經被列為台北文化古蹟齊東街呢? 最後我還是決定把我生長的地方也是我的娘家齊東街,「微笑街道上的日式古蹟 - 齊東街53巷日式宿舍」介紹給大家。


齊東街舊稱「三板橋街」,200多年前康熙年間這裡是艋舺到基隆的「米道」,這條街供應著城里的煤和日用品,所以是非常熱鬧的街道。因為齊東街成弧線形狀,街頭看不到街尾狀如微笑標誌,加上屬於中正區幸福里所以有著「微笑的街道」美譽。這裡也曾經住過多位名人如 : 孫運璿院長、台灣科技之父李國鼎先生、雕塑家楊英風先生、汪洋中的一條船作者鄭豐喜先生, 齊東街似乎有一股神奇魔法的力量,雖然在車水馬龍的忠孝東路旁,噪音卻傳不進來巷弄間,愈往裡面走愈是出奇的寧靜,真是鬧中取靜的世外桃源。








泰安街 李國鼎故居



















『齊東街日式宿舍古蹟』

範圍涵括齊東街532.4.6.8.9.10.13 大約10多棟日式宿舍,興建於1920年至1940年間,提供不同階級文官居住,歷經了90年的洗禮現在不少宿舍已經殘破損壞了,台銀曾於2002年要拆除這邊的宿舍,經由當地居民大力爭取才有免被拆除的命運,不過還是來不及阻止53巷的12.14.16被拆除,其中5311號在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整修後,被列為市定古蹟現在做為文物展覽的場所,近期的「當代歷代古琴展」很值得大家去細細品味一遊。

 

 





齊東街日式住宅區,也是我讀小學時同學的家,宿舍花園旁的白臘樹、柿子樹曾是我和同學玩耍的地方,在這裡有我兒時美好時光,現在宿舍荒廢殘破,古樹依舊而時光的黑洞在哪呢?可以沿著大樹鑽進去嗎? 多年後裡的一景一物把我深深淺淺的回憶說的鏗鏘有力。

台北城市的歷史遭到不等的破壞,齊東街算是單點的文化保存,走過半個世紀日式建築老店新開,轉型為新辦公大樓、餐廳…可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如何提升全民文化資產保存的意識,來彌補開發帶來的損失使得開發與文資都可以兼顧,齊東街幸福里正在微笑等您來走一趟城市之旅,台北之美就在巷弄間 就在人心 等您來細細品味 ............

 

同學的家如今已殘破不堪

可是白臘樹 柿子樹依舊在


《淡水暮色》老人茶

指導老師 : 張建隆         
組別 : 鐵蛋組     學生 : 蔡寶明

        世界各地,有碼頭的地方就有紅燈區,這已是地理人文不變的定律,淡水從清朝末期開港以來,就一直有紅燈戶聚結在碼頭和船頭行附近;但淡水民風純樸、文風甚興,民間人士多不願承認也不願多談。
        據說,前清時代在現今原德路斜坡小巷內就有間「朝鮮樓」,內多為朝鮮婦女在從事性服務;二戰末期,日本軍方也以此地作為神龍飛行員和魚雷快艇敢死隊員的慰勞場所(註1);此外,國民政府時期原德街中山路口轉角大樓,前身即是軍中樂園,附近也曾有多家旅社(註2);由於年代稍遠且原址的實體建築多已不存,文史及田野調查亦不易得到詳細可串連的資訊,國民政府遷台以前原德路附近到底有多少茶室或酒樓妓院存在已無可考據,因此,這份報告並無法呈現清末至日治時代淡水茶室的發展狀況。
        至於國民政府遷台以後的茶室 (清茶、花茶兼有),雖因馬路拓寬或轉型卡拉OK老人茶室,也多已失去其原始風貌,但根據實地勘查,目前尚在營業中的五六十家茶室位置,以及五六十歲以上年紀的受訪居民口述,蛛絲馬跡之中尚可拼湊出淡水近代老人茶室的發展面貌。
         五○年代,前台灣台語名歌手洪一峰老先生曾以《淡水暮色》一曲唱紅了淡水:
「 日頭將欲沉落西,水面染五彩;男女老幼在等待,漁船倒返來;桃色樓窗門半開,琴聲訴悲哀;啊.....幽怨的心情無人知。」…
        曲中不僅寫入了淡水處處可見的美麗景緻,淡水夕陽、碼頭船影、教堂鐘聲、埔頂夜景,也描繪了當時碼頭不遠處的茶館,一位煙花女子躲在門扉後,探出頭來低聲吟唱哀怨的思曲...這是前知名編劇兼作詞家葉俊麟先生,於一九五七年隨外景隊到淡水拍片時,依所看到的景象有感而發而寫下的歌詞,已成為我們現在憑弔淡水過去歷史的憑證。
        回到1955年,當年滬尾漁港完工時,淡水漁業正進入黃金時期,白腹魚和小捲為漁民帶來豐厚的收入,許多小廟宇收獻增多下都在此時翻修,也帶動了淡水茶室的繁榮 --「到淡水吃海」成為了淡水特色之一(註3);那時候的碼頭附近,流動性青壯年漁民和勞工、閒賦農民、獨居老人、藝人和商賈進出茶室絡繹不絕,人來人往的盛況可比擬今天中正路老街的熱鬧景象。傳說,最鼎盛時期全淡水地區「清茶」和「花茶」茶室共有300多家。
         1988年第二漁港完工時,近海漁業景氣已相當低迷,淡水的老人茶室文化也走入了黃昏時期(註3);目前,集中於中山路一帶轉型的卡拉OK老人茶室,估計仍有五十家以上尚在辛苦經營,其中,卻只有五家茶室旅社擁有合法經營執照,其餘大多為無照營業。
        根據現有極少的文史資料及現況調查顯示,近代淡水地區老人茶室聚集於三個集結區,分別是:馬偕街教堂附近、竹竿厝和長興街水源街一帶。

一、 馬偕街教堂區
        五○年代初中期,淡水老人茶文化起始於的馬偕街口、三民街、建設街結市形成的茶室專區,第一家茶店是由當時淡水名女人阿珠在其自家(馬偕街24號)的廳堂開始,俗稱「阿珠店」,每於魚汛未來或天候不良時,漁民都會聚集此處開講閒雜人事,一時門庭若市,名揚淡水,不僅帶動了馬偕街淡水教會附近的熱烙,也帶動了當時淡水茶室風的流行;後因同行競爭激烈、粉味越來越重之下,「阿珠店」被迫關門,生意轉由街口處馬偕街3號的「梅花茶室」接手。後來淡水駐軍漸多,此處也吸引了阿兵哥和老芋仔來尋花問柳,這些茶室更是花名遠播,形成一股「班長文化」熱潮,使得馬偕街禮拜堂東南北三側成為名噪一時的紅燈區(註4),卻也成為淡水一般平民百姓嗤之以鼻、不願靠近的地方(註5)。
        六○年代中期,「梅花茶室」附近的老人茶室生意已達鼎盛時期,從三民街金福茶室( 現滬尾文物展示中心對面空地 )到重建街永全旅社(50號)、大方旅社(54號) 等的陸續開張(註5),不僅帶動淡水地區情色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那卡西走唱文化的流行,原本投靠淡水教會抓龍維生的李炳輝,也拿起了他的口琴在各茶室之間遊走,邊唱邊抓龍討生活。當時馬偕街一帶鶯聲燕語、夜夜笙歌的景象,正好與淡水教會做禮拜、唱詩歌形成了強烈對比;雖然如此,這裡的教堂、偕醫館和和花茶館並存的景象,也成為當時淡水令人稱奇且津津樂道的特殊人文景觀 。
        到了六○年代末期,這裡好景不再熱潮漸退,獨留下梅花茶室和禮拜堂後方的「玫瑰旅社」,後改名為「紅紅旅社」(建設街5號,現為金紙佛具店),因生意不順,再合併到梅花茶室,又更名為「夜梅花茶室」。但到了八十年代後期,榮景已不復,馬偕街附近幾家茶室皆被鄰近的淡水教會陸續收購,「夜梅花茶室」亦因無法繼續經營、數度轉型無效後,終於在2008年賣給教會並改建為「宣教中心」(註4),現一樓分別為松年大學淡水分校、淡水婦學堂和台灣婦女展業協會所經營的「淡水魚的店」。
        現在這一帶新興的老人茶室,除了淡水布袋戲主題館(重建街48號)前身曾是一家清茶館外,尚有三家新開的卡拉OK茶室(建設街9號、重建街9號和74號)在營業。

二、 長興街、水源街區
        六○年代末期除了馬偕街教堂區外,在今天的長興街上曾有來成和蝴蝶旅社,中山路上也有秀山莊旅社和清麗旅社(今台灣銀行),現都已不再營業(註2);而長興街巷子裡也曾興建了一棟別有名氣的「平和別館」(英專路79巷12號,後改建為四層樓學生宿舍至今),慢慢地形成了長興街、水源街一帶新興的茶室專區,更因為當時台灣知名布袋戲大亨黃俊雄先生常來此地「喫茶」而身聲名大噪。這時候的夜梅花還是屹立不搖繼續營業,除了取得合法執照外還租下了鄰宅擴大營業(註4)。
        另長興街旁中山路68巷原為一條圳溝,後來因為加蓋成為夜市後,更帶動了這一地區茶室的蓬勃發展;而隨著八十年代房地產業的迅速發展,中山路68~72巷內中山福德宮和伍聖宮四周的新建商場裡,以及水源街、仁愛二街一帶的「木瓜下」(註6) 附近,也陸續集結更多的茶室業者,至今全區也還有四五十家以上的老人茶室以轉型卡拉OK型態繼續苦撐經營(大多數為無照營業)。

三、 竹竿厝區
        八○年代開始,隨著卡拉OK、夜店的出現,淡水的色情行業也逐漸轉型,另外在昔日「竹竿厝」一帶又結集成為另一紅燈區(清茶、花茶兼有)。
        舊地名「竹竿厝」的由來,一說是比喻狹窄擁塞筆直的巷道(註7) ,另一說是比喻比鄰的花茶店前面都設有竹籬笆,以掩飾非法色情營業,也方便尋歡客物色店內美女,再決定是否入內消費,兩說都描繪了當時此地「花茶室」行業的熱鬧喧囂。
        現今的中山路129巷菜市場即為拓寬後的舊竹竿厝小巷弄,街道面貌已不復昔日,只剩下亨來和新五福兩家旅社(註8),以及夜花園、梅春園和永樂三家茶室,為淡水現存擁有合法營業執照的五家茶室旅社(註9),雖座落在大道上,景象卻已不復當年竹籬比鄰的茶室小街盛況。

結語
        現清水祖師廟對面戲台後面,還有一堵八角型牆堵的建築是早期的春發旅社(註10),但它還是面向竹竿厝營業,因風水關係在其屋後牆做成八卦型式,是為避免直接背對祖師廟而犯沖,影響其營業或身家安全,這是目前所知與清水街有點關聯的茶室或旅社。
        清水街北段( 從興建宮到祖師廟 )昔稱米市街所在,現屬於永吉里(也是舊地名),早期是泉州永春人所開發聚居的市街,街內有淡水地區最早設立的私塾鎮文社和幼稚園,是否因為永春故鄉家風純樸嚴謹,而街內又有學堂存在,才使得這段街道雖然四周環繞充斥著無數茶室和旅社,至今依然可以保守住自己的清風一域,未染一絲風塵煙粉味呢 ?
        淡水老人茶室的發展,從五六○年代的最繁盛期到八○年代的衰退期,其中近海漁業的景氣紅綠燈是一個主要關鍵因素,從繁榮到今天的低迷。雖然有1988年的第二漁港完工,漁港利用率卻逐漸下滑,如今第二漁港也已變成「漁人碼頭」觀光區,不再以漁獲為主了。
        由於漁業景氣衰落,碼頭勞動人力必然減少,此時的淡水茶室文化已轉型成為較純粹的老人消費群;可惜的是,如此清茶、花茶兼而有之的老人茶文化,由於政府相關部門的輕忽和管理不善,如今已形成為淡水地區沒落的象徵和治安的死角。
        如何正視淡水地區老人茶室的存在和未來的發展,是淡水人現在和未來都必須面對的性服務需求、老人休閒娛樂、觀光發展和在地文化保存的問題;若能輔導開發使其成為合法適用的淡水「性服務專區」和「老人茶室專區」,或可以增添淡水地區另一個獨特的、具有在地文化特色的銀髮族消費休閒景點,也可以大大促進淡水地區實質的經濟發展。

註解
(註1)  2012.05.27蘇文魁老師口述於淡水基督長老教會,現任淡水區區長蔡業偉的父親,生
          前既為日本公醫師,說過他曾受派在此地為當時的公娼和慰安婦做健康檢查。
(註2)  2012.05.31中興里里長江慶發口述於原德街辦公室外,他另提到老街中正路雙協成對面
          曾是一家淡水旅社,渡船頭旁也有一家嘉賓旅社,另外還提到多家有招牌的茶室,如桃
          源茶室…等等。
(註3) 參考「淡水區漁會網站」。
(註4) 參考「Mr.Tamsui 部落格」,作者:蘇文魁老師。
(註5)  2012.05.19莊武男老師口述於淡水文化工作坊。
(註6) 舊地名「木瓜下」,大約是以今天英專路為界,水源街往東、仁愛二街、仁愛街一帶
          的新興發展區,也就是現在自來水廠附近,昔日是一大片的木瓜田而得名。
(註7) 據附近常去茶室的洪姓老居民"摳耶"說,「竹竿厝」原只是一條三尺寬的小巷弄。
(註8) 「新五福旅社」真正入口處就設在清水街巷弄內「龍山寺」右鄰,據廟公說,附近還
          有幾家暗間(無照茶室)在做生意。
(註9) 目前僅可查到「新五福旅社」1979年11月16日開業、「紅紅旅 社」1992年1月1日開業至
          同年3月1日歇業、「大方旅社」1986年1月30日開業至1994年6月1日歇業的登記資料 (新
          北市政府商業登記科提供 )。
(註10)  2012.06.05淡水忠寮李家第七代孫李永信先生口述於水碓圖書分館。

2012年6月10日 星期日

尋找社區文化財 鐵蛋 李清暉 編寫


李氏燕樓宗廟
. 來台開基
開基祖--李鼎成,乾隆16(1751)(30)  與夫人林耀(16)
由家鄉福建同安縣經廈門搭船渡海至干豆(關渡),行醫漁耕數年,
生長子臣春。乾隆21(1756)移居租山田於竿蓁林後厝仔,
乾隆5255年。林耀娘和鼎成公先後仙逝,葬於營盤埔蜂巢穴
(今淡水第一公墓,因公共建設至遷于宗廟後方)
乾隆57(1792)臣春公購田地並遷居北投子(宗廟外側)建蓋草廬一座,
生四子稱四大房。從此子孫繁衍,
並逐步擴散分居到忠寮、水硯頭、林仔街、桂花樹等地,
淡水人以忠寮李氏或燕樓李氏互稱之。
. 堂號
隴西堂號 : 夏商時以皆官命名,至商紂 理微公字德靈
(相傳直道不容於紂賜死攜子避難食木子而活改理為李),
其子 李利貞公為第一代始祖
入閩西始祖 : 火德公(隴西108)(1300年間)亦是李前總統先祖
燕樓堂號 : 子良公(隴西116)(火德9)前街始祖傳居同安城外前街
來台開基祖 : 鼎成公(隴西129世,火德22世,燕樓14)
乾隆16(1751)(30)渡台至今有14( 260年餘)
李協勝公號 : 來台二世奉母周氏(道光16年逝1836)遺命,
尊李協勝為公號,祖厝中廳作大宗祠堂。
. 宗廟興建史
宗廟位於淡水水源地,北投里北投子98號,古名仙家山麓
1. 乾隆57(1792)始建時為草廬
2. 嘉慶13(1808) (漳泉械鬥)  漳人聯海賊水路夾殺泉人
造成港子溝溪變紅流後軍官至泉人為義民漳人為反賊官民追殺漳人
時稱(敗滬尾)道光元年(1821)母周氏原地興建為土角壁瓦厝並稱祖厝
3. 道光21(1841) (頂下郊拼 ) 三邑人(..)與同安械鬥祖厝第二度被焚,
豐元年四房兄弟修復祖厝
4. 咸豐3(1853) (七縣反) ....安五縣與漳.同兩縣分爭,
祖厝第三度被焚。咸豐十年以後修復。
5. 光緒元年(1875)李氏公厝改建燕尾脊式三合院瓦屋,並改稱燕樓宗廟。
6. 昭和12(1937),李協勝公記將宗廟改建成琉璃瓦,三川脊之廟貌。
. 宗廟雕刻剪黏精緻
昭和年初請來建蓋淡水清水祖師廟大木結構紅鰻師刻花龜理師
彩繪彿賜師剪黏天乞師石雕木成師等來重建燕樓宗廟
如今清水祖師廟的兩廊改建,珍貴的交趾陶也重換,
只有燕樓宗廟尚保存原來匠師工藝,堪為國家瑰寶
. 人物誌
1. 李臣春妻周氏
忠寮李家的發達,與女主人的堅毅精神相關。李臣春嘉慶13(1808)過世,
隔年即發生「漳泉械鬥」,祖厝被燒,李臣春妻周氏帶著四個小孩避難滬尾街,
時長子長子李太平僅16歲,幼子李山石才8歲。事後周氏將其改建為瓦屋,
其教子有方並熟諳風水,曾格言:「宗祠基地為馬踏蹬蛇臍形
將來子孫邀榮國典,祇可在宗祠掛匾,不可豎旗,樹旗似勇馬繫以柱,
馬靜立而不走,若以蛇臍形而論,樹旗似有打蛇之象,則蛇欲走而不住,
雖有美地而恐害其穴也。」道光18(1838)李太平四兄弟分爨,
奉母周氏(道光16年逝1836)遺命,尊李協勝為公號,祖厝中廳作大宗祠堂。
2.李應辰(文魁)
《淡水鎮志》載:「高爾伊等上書劉永福曰:『舉人李應辰曾聯滬尾(今淡水)
十八莊五百人精悍可恃,滬口有警,願當前敵。』」
是李應辰(文魁)於日寇近衛師團征台之際,率五百丁壯固守淡水,
因向劉永福請示,自願充當禦敵先鋒也。五百丁壯似乎人數有限,
凡青壯年皆在李應辰號令之下,誓死捍敵矣!
一八九五年五月五日日寇窺伺淡水,見港口水雷密布,不得已而轉向基隆,
復因基隆有我重兵把守,乃又去而之澳底也。
《淡水鎮志》又載:「一八九四年甲午戰役結束,清廷將台澎割讓日本。
翌年乙未五月,日本軍隊由澳底登陸,十六日台北已入日軍手中,
淡水李應辰聯滬尾十八莊壯丁五百人精悍可恃。但日軍兵力火器驚人。不敵,
遂攜家眷坐船離開淡水,遷往廈門。」又《燕樓李氏族譜》載李應辰率眾:
「游擊戰約兩個月,應辰公於龜崳嶺炮戰中傷,又兵力懸殊,抵抗乏力,
才避地養傷。」是形勢所至,雖「敗」猶榮。
有詩明志:「臨危仗劍事專征,一寸心強十萬兵。聞敵倉皇走將帥,
千秋功業付書生。」蓋守台清吏及「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等「將帥」
聞敵不戰而遁走,防敵禦寇的「千秋功業」,只有付諸李應辰這般
「臨危仗劍」的書生了(文魁),然縱有強於十萬雄兵的決心,已無力回天,
徒呼負負而已,其黯然返回廈門,豈其所願?
3.燕樓匠派
燕樓子孫還出了專蓋磚石民居大厝,所謂的「燕樓匠派」,
其別樹一格的建築手法與熟練扎實的技術,在大屯山四週
包括淡水、三芝、北投及士林等地蓋了上百座的屋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