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網誌清單

2007年12月8日 星期六

臺博館展出「以斯文豪為名—19世紀臺灣紀行特展」

(資料來源: 國立臺灣博物館http://www.ntm.gov.tw/abo_news.asp?id=299)
為 了紀念偉大的英國博物學家斯文豪(Robert Swinhoe)抵臺150週年,文建會所屬之國立臺灣博物館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合辦,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與英國文化協會協辦之「以斯文豪為名—19世 紀臺灣紀行特展」,自12月4日起至明(97)年7月20日止,於臺博館展出。

斯文豪以英國駐臺的首位領事身分,在19世紀中葉與臺灣結緣。雖然從他1856年第一次抵臺、到1866年離臺,真正在臺灣 居住的時間總計不過四年,卻傾全力採集和觀察臺灣的物種,由他命名或因他採集記錄發表的物種名錄多達千種,包括各種鳥類、哺乳動物、植物、陸生蝸牛、淡水 貝類、昆蟲、兩棲爬蟲類、魚類等。他以博物學家的眼光記錄了150年前臺灣的生物多樣性,所保存下來的標本見證了臺灣自然史的演變歷程,是臺灣自然史拓荒 時期最重要的學者。展覽內容將帶領觀眾認識斯文豪這一位對臺灣物種研究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英國博物學家,並且省思150年來臺灣自然資源的變遷。

英 國文化貿易辦事處代表麥瑞禮(Michael Reilly)與英國文化協會處長鄺舒嵐(Christine Skinner)均親自出席特展開幕典禮。文建會副主委吳錦發於致詞時表示,1863年史溫侯首次觀察紀錄的黑面琵鷺和黑嘴鷗等臺灣珍稀的嬌客到今天依然 持續著百餘年來的傳統旅程,令人感到非常欣慰,他希望未來數百年後,我們的子孫仍能欣賞到這些大自然中美妙靈動的身影。

策展人臺博館典藏 管理組研究人員林俊聰表示,斯文豪可說是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博物學家的一個典型,因緣際會下在世界自然史的記錄上扮演了歷史性的角色。在其擔任外交工作任內 調查了臺灣(1856-1866)和中國南方的生物多樣性,在英國皇家鳥類學會的Ibis雜誌發表了很多關於臺灣鳥類調查的文章,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有系統 的整理並發表了中國鳥類名錄和臺灣鳥類名錄的研究者,堪稱第一個有系統的實地調查、記錄、採集標本和發表臺灣動植物相與其他自然史文獻的先驅性人物,在臺 灣早期動物(特別是哺乳類與鳥類)分類學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倫敦動物學研究院主席,司克拉特(P.L. Sclater,首次命名臺灣狐蝠的人)稱斯文豪為「迄今最成功的自然探索者之一」。

林俊聰進一步說明,斯文豪由於公務之便,可以在臺灣 大量採集,還是業餘博物學家的斯文豪不時將一些珍奇物種的活體或是標本飄洋過海寄往邱園或英國動物學會附設的動物園中,尋求專家的鑑定。1862年斯文豪 五月因病返回英國倫敦休養一年,攜回一批標本,送給鳥類學家及繪圖家古德(John Gould)。古德據此發表16種臺灣新種,包括紀念發現者與採集者的斯文豪而命名的藍腹鷴及臺灣紫嘯鶇、臺灣藍鵲等三種臺灣特有種。目前被列為臺灣極待 保護的特有鳥種:藍腹鷴 (學名:Lophura swinhoii,英文名:Swinhoe's Blue Pheasant亦譯為斯文豪氏藍雉),就是這樣被寄送到英國繁衍,並於1969年送回臺灣15對。古德還將其在臺灣所發現的新種鳥類發表在《亞洲的鳥 類》一書中,其中有15種的學名保存迄今。而當年從南到北隨處可見的藍腹鷴卻已成了珍貴稀有的保育鳥類,令人不勝唏噓。

臺博館館長蕭宗煌 希望藉由這項特展能讓國人瞭解臺灣地區所進行的維護生物多樣性及物種保育工作,尤其首次為臺灣生物相寫下紀錄的博物學家斯文豪所留下的紀錄與報告,已成為 審視臺灣由古貫今的生態資料庫,「這些史料與標本證物促使我們得以宏觀的角度思考這塊土地的深度」。他希望國人觀展之後能對臺灣土地更加愛惜,將關心化為 實際保護環境的作為,使人們能與自然環境永續共存。

臺博館位於臺北市襄陽路2號(228和平公園內),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日上午10時至 下午5時(週一休館),國定假日照常開放,另同時展出「波西米亞偶的家─捷克懸絲偶戲展」(至97年1月6日止)、「跨山越海‧行舟上陸─蘭嶼拼板舟 ipanga na 1001跨越號巡迴展」(至12月16日止)、「臺灣省議會第五、六屆(1973-1981)史料」特展(至12月30日止)、「生命密碼─拯救生物多樣 性」特展(至97年1月1日止)等,民眾如欲查詢該館各項展覽與教育活動訊息,可上網http://www.ntm.gov.tw/查詢,或電洽 (02)2382-256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