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4日 星期四

閱讀「解說我們的襲產」這本書的省思


閱讀「解說我們的襲產」這本書的省思

指導老師: 張建隆
    別: 紅城組
    員: 吳如家
 
從海生館的導覽志工,到淡水一滴水紀念館志工,看見許多前輩、熱心志工不斷地努力地學習及奉獻,卻覺得自己進步幅度不大。
上了張建隆主任的「優質導覽解說人才培力班」,他介紹我們全班同學閱讀這本書,《解說我們的襲產》,本書作者費門‧提爾頓 (Freeman Tilden,1883-1980)
是美國麻薩諸塞州人,年輕時曾擔任報社記者、小說家,與劇作家,並經常旅行世界各地。在1957年,74歲的提爾頓出版了本書,並於1967年、1977年,相繼完成二、三版的付梓。此書提供了「環境解說」的指導原則與哲學基礎,對美國的環境解說影響深遠,也讓提爾頓被尊稱為美國「環境解說之父」。
    提爾頓,他對國家公園州立和市立公園博物館及類似的文化機構,其所謂的「解說」一詞做如下的功能性定義
    「透過原物的使用、直接的體驗,及輔助說明的媒介,以啟示其深遠意涵與關聯性為目的之教育活動,而不是僅傳遞確實的訊息而已。」
    他強調這是專為字典所需而下的定義,僅在邏輯上就字彙本身做一客觀且能被接受的陳述。
     他提供兩點解說員必需思考的簡扼概念:
         其一需要自我的深切思考
其二則與群眾的接處有關
真正的解說員
    不會依賴任何辭彙上的定義,除了備妥資訊應用研究發現之外,
還必須超越外表貼近真相跨越片面趨近整體,並體悟出事實背後意涵
解說的方式
    無論是文字的、口述的,或是使用機器設備來呈現,若能建基在這六項原則上,都將會是正確的方向
六項原則
1.      任何解說其所展示或描述的內容,若無法與遊客的性格或經驗相聯結,將會是枯燥乏味的。
2.      解說雖是根據訊息(information)而帶出的啟示,但訊息本身並非解說,兩者全然不同。然而,所有的解說都包含訊息。
3.      無論其內容是關於科學、歷史,或建築,解說是一種結合多種學科的藝術,而任何藝術或多或少都是可傳授的。
4.      解說的主要目的並非教導,而是激發 (provocation)
5.      解說強調的是整體的概念,而非零碎的片段。解說應針對全人 (the whole man ),而不是任何單一面向。
6.      12 歲以下的兒童所做的解說,不應是稀釋對成人解說的容,而需要有完全不同的作法。若欲達到最佳的效果,則須有自成一
套的解說方案。

  
 他常提醒解說員絕對不要忘了「風格」是構成解說的珍貴要素
 有人問一位法國作家:「何謂『風格』?」作家回答:「『風格』就是作者本身。」換句話說,風格正是解說員自己。但一個解說員要如何才能表現自我的風格呢? 答案是透過「愛」( love) --- 一種熱情 (passion)
 不斷地試煉及催化。

遊客首要的興趣
在於任何能觸及其性格、經驗,以及理想的那些事物,便是。
參觀國家公園壯闊秀麗的本質、經由解説員口中的種種陳述,經兩者適切的組合,方能將人們內心快樂之潛能帶至生活中。
巧妙的解說可以營造出一種深入遊客內心的溫馨親切感,並喚起遊客的情感共鳴。

誠如愛默生所言:「塵世百態可以作為每一個人自我教育的素材,歷史中所有的時代,社會境況,或行動模式,各人都可從中找到與自己的人生處境相對應的事例。」


素材與成品
解說雖是根據訊息(information)而帶出的啟示,但訊息本身並非解說,兩者全然不同。然而,所有的解說都包含訊息。

這本書在此舉出許多解說的素材
《傅華薩》 (Froissart) 之序言 ----- 司格特爵士 Sir Walter Scott  (譯者註:1771 – 1832,蘇格蘭詩人及小說家) 所著。(本書29)
     對於一場偉大的戰役,若只論其輸贏的表面事實,是無法令人銘記在心的。 …… 反而是對極細微的事件所做的詳盡描述,較能激發我們的想像力和注意力。 …… 這正如同我們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人類的本性,而不是僅看他們外在的行為。
達爾文在南美洲進行研究的時候,有一次來到優士帕拉塔山脈 ( the
Uspallata Range of Cordilleras )¸,他對這個地區的地形和地質做了一系列詳實而完整的記述。他將詳實的研究以科學家的立場向到訪者說明,呈現出訊息 ( information )的展示,再以扣人心弦的語氣娓
娓道出自然界在時光隧道中的變化,恍如置身在科幻影片中,將解說
( interpretation ) 效果,深藏進入到訪者的心中。 (本書31 ~ 33 )
這是絕佳範例的呈現。
解說員透過讓遊客親自接觸自然資源的機會,鼓勵他們親身體驗,抓住每項解說處理重點 (本書35 ~ 37 圖片1 ~ 圖片4的方法。
如果缺乏歷史學家、自然學家,與考古學家的基礎性研究,解說員便無法展開工作,如果有了他們努力的成果,讓所有人類可以欣賞及品嚐他們發現的花朵與果實,藉著學習及解說,讓它長久流傳吧。

真正地解説不在於處理零碎的片段,而必須去面對歷史上的 ------ 我稱之為精神上的 ------ 整體性。


講故事
每個人在孩提時,都有聽人講故事的經驗,將「解說」以講故事方式把結合多種學科的藝術,憑借豐富的修辭,任何情況下適切呈現想法的才能。


非教導,而是激發
解說的主要目的並非教導,而是激發

可以召喚人們學習意願的教育,是一門藝術,它不同於學校的教導,並且遠遠勝過 …… 。事實上,我們所求諸於新式教育的正是一種能吸引人們求知的力量。有吸引力的知識先是激發並且維持了學習者的求知動能,接著擴展他的稟賦,從而豐富他得記憶;反之,枯燥的知識雖然培育了他的記憶,卻蒙蔽了他的心智。再者,這種具吸引力的知識是表裡一致的 …… ,讓學習者持續不斷地感受到他是為了自己而求知,從而導引他進入因擁有知性力量油然而生的喜悅。
------ 詹姆斯‧威金森 James John Garth Wilkinson ( 譯者註:
1812 – 1899,英國醫生、作家、哲學家,與社會改格家 )

對於這一段說明,我無法深切的體悟,但我願努力的追隨,開起我的智慧。


趨向完美的整體性
解說強調的是整體的概念,而非零碎的片段。解說應針對全人 (the
whole man ),而不是任何單一面向。

由於直覺式的解說並無法普遍獲得信賴,因此解說員必須秉持一解說原則,就是讓遊客抵達保護區時,不管是自然保護區、歷史保護區,或史前保護區,都能對當地留下一個 (或多個) 整體印象,而非許多雜亂訊息,否則將使遊客難以明瞭此地區的精髓,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此地為何必須被保護。

書本介紹的立足點是地廣的美國,要把它投射到台灣淡水的歷史或古蹟,地域的縮小可要分成幾個範圍,如地理位置山川形勢,歷史演進、民間風俗宗教信仰,名人軼事古典建築,社區營建、生態環境,讓當地住民及外來的遊客都能喜愛這個地區。

最後,要不斷地學習,也期盼更多的有志之士,像前面的述說一般來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