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1日 星期一

《淡水暮色》老人茶

指導老師 : 張建隆         
組別 : 鐵蛋組     學生 : 蔡寶明

        世界各地,有碼頭的地方就有紅燈區,這已是地理人文不變的定律,淡水從清朝末期開港以來,就一直有紅燈戶聚結在碼頭和船頭行附近;但淡水民風純樸、文風甚興,民間人士多不願承認也不願多談。
        據說,前清時代在現今原德路斜坡小巷內就有間「朝鮮樓」,內多為朝鮮婦女在從事性服務;二戰末期,日本軍方也以此地作為神龍飛行員和魚雷快艇敢死隊員的慰勞場所(註1);此外,國民政府時期原德街中山路口轉角大樓,前身即是軍中樂園,附近也曾有多家旅社(註2);由於年代稍遠且原址的實體建築多已不存,文史及田野調查亦不易得到詳細可串連的資訊,國民政府遷台以前原德路附近到底有多少茶室或酒樓妓院存在已無可考據,因此,這份報告並無法呈現清末至日治時代淡水茶室的發展狀況。
        至於國民政府遷台以後的茶室 (清茶、花茶兼有),雖因馬路拓寬或轉型卡拉OK老人茶室,也多已失去其原始風貌,但根據實地勘查,目前尚在營業中的五六十家茶室位置,以及五六十歲以上年紀的受訪居民口述,蛛絲馬跡之中尚可拼湊出淡水近代老人茶室的發展面貌。
         五○年代,前台灣台語名歌手洪一峰老先生曾以《淡水暮色》一曲唱紅了淡水:
「 日頭將欲沉落西,水面染五彩;男女老幼在等待,漁船倒返來;桃色樓窗門半開,琴聲訴悲哀;啊.....幽怨的心情無人知。」…
        曲中不僅寫入了淡水處處可見的美麗景緻,淡水夕陽、碼頭船影、教堂鐘聲、埔頂夜景,也描繪了當時碼頭不遠處的茶館,一位煙花女子躲在門扉後,探出頭來低聲吟唱哀怨的思曲...這是前知名編劇兼作詞家葉俊麟先生,於一九五七年隨外景隊到淡水拍片時,依所看到的景象有感而發而寫下的歌詞,已成為我們現在憑弔淡水過去歷史的憑證。
        回到1955年,當年滬尾漁港完工時,淡水漁業正進入黃金時期,白腹魚和小捲為漁民帶來豐厚的收入,許多小廟宇收獻增多下都在此時翻修,也帶動了淡水茶室的繁榮 --「到淡水吃海」成為了淡水特色之一(註3);那時候的碼頭附近,流動性青壯年漁民和勞工、閒賦農民、獨居老人、藝人和商賈進出茶室絡繹不絕,人來人往的盛況可比擬今天中正路老街的熱鬧景象。傳說,最鼎盛時期全淡水地區「清茶」和「花茶」茶室共有300多家。
         1988年第二漁港完工時,近海漁業景氣已相當低迷,淡水的老人茶室文化也走入了黃昏時期(註3);目前,集中於中山路一帶轉型的卡拉OK老人茶室,估計仍有五十家以上尚在辛苦經營,其中,卻只有五家茶室旅社擁有合法經營執照,其餘大多為無照營業。
        根據現有極少的文史資料及現況調查顯示,近代淡水地區老人茶室聚集於三個集結區,分別是:馬偕街教堂附近、竹竿厝和長興街水源街一帶。

一、 馬偕街教堂區
        五○年代初中期,淡水老人茶文化起始於的馬偕街口、三民街、建設街結市形成的茶室專區,第一家茶店是由當時淡水名女人阿珠在其自家(馬偕街24號)的廳堂開始,俗稱「阿珠店」,每於魚汛未來或天候不良時,漁民都會聚集此處開講閒雜人事,一時門庭若市,名揚淡水,不僅帶動了馬偕街淡水教會附近的熱烙,也帶動了當時淡水茶室風的流行;後因同行競爭激烈、粉味越來越重之下,「阿珠店」被迫關門,生意轉由街口處馬偕街3號的「梅花茶室」接手。後來淡水駐軍漸多,此處也吸引了阿兵哥和老芋仔來尋花問柳,這些茶室更是花名遠播,形成一股「班長文化」熱潮,使得馬偕街禮拜堂東南北三側成為名噪一時的紅燈區(註4),卻也成為淡水一般平民百姓嗤之以鼻、不願靠近的地方(註5)。
        六○年代中期,「梅花茶室」附近的老人茶室生意已達鼎盛時期,從三民街金福茶室( 現滬尾文物展示中心對面空地 )到重建街永全旅社(50號)、大方旅社(54號) 等的陸續開張(註5),不僅帶動淡水地區情色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那卡西走唱文化的流行,原本投靠淡水教會抓龍維生的李炳輝,也拿起了他的口琴在各茶室之間遊走,邊唱邊抓龍討生活。當時馬偕街一帶鶯聲燕語、夜夜笙歌的景象,正好與淡水教會做禮拜、唱詩歌形成了強烈對比;雖然如此,這裡的教堂、偕醫館和和花茶館並存的景象,也成為當時淡水令人稱奇且津津樂道的特殊人文景觀 。
        到了六○年代末期,這裡好景不再熱潮漸退,獨留下梅花茶室和禮拜堂後方的「玫瑰旅社」,後改名為「紅紅旅社」(建設街5號,現為金紙佛具店),因生意不順,再合併到梅花茶室,又更名為「夜梅花茶室」。但到了八十年代後期,榮景已不復,馬偕街附近幾家茶室皆被鄰近的淡水教會陸續收購,「夜梅花茶室」亦因無法繼續經營、數度轉型無效後,終於在2008年賣給教會並改建為「宣教中心」(註4),現一樓分別為松年大學淡水分校、淡水婦學堂和台灣婦女展業協會所經營的「淡水魚的店」。
        現在這一帶新興的老人茶室,除了淡水布袋戲主題館(重建街48號)前身曾是一家清茶館外,尚有三家新開的卡拉OK茶室(建設街9號、重建街9號和74號)在營業。

二、 長興街、水源街區
        六○年代末期除了馬偕街教堂區外,在今天的長興街上曾有來成和蝴蝶旅社,中山路上也有秀山莊旅社和清麗旅社(今台灣銀行),現都已不再營業(註2);而長興街巷子裡也曾興建了一棟別有名氣的「平和別館」(英專路79巷12號,後改建為四層樓學生宿舍至今),慢慢地形成了長興街、水源街一帶新興的茶室專區,更因為當時台灣知名布袋戲大亨黃俊雄先生常來此地「喫茶」而身聲名大噪。這時候的夜梅花還是屹立不搖繼續營業,除了取得合法執照外還租下了鄰宅擴大營業(註4)。
        另長興街旁中山路68巷原為一條圳溝,後來因為加蓋成為夜市後,更帶動了這一地區茶室的蓬勃發展;而隨著八十年代房地產業的迅速發展,中山路68~72巷內中山福德宮和伍聖宮四周的新建商場裡,以及水源街、仁愛二街一帶的「木瓜下」(註6) 附近,也陸續集結更多的茶室業者,至今全區也還有四五十家以上的老人茶室以轉型卡拉OK型態繼續苦撐經營(大多數為無照營業)。

三、 竹竿厝區
        八○年代開始,隨著卡拉OK、夜店的出現,淡水的色情行業也逐漸轉型,另外在昔日「竹竿厝」一帶又結集成為另一紅燈區(清茶、花茶兼有)。
        舊地名「竹竿厝」的由來,一說是比喻狹窄擁塞筆直的巷道(註7) ,另一說是比喻比鄰的花茶店前面都設有竹籬笆,以掩飾非法色情營業,也方便尋歡客物色店內美女,再決定是否入內消費,兩說都描繪了當時此地「花茶室」行業的熱鬧喧囂。
        現今的中山路129巷菜市場即為拓寬後的舊竹竿厝小巷弄,街道面貌已不復昔日,只剩下亨來和新五福兩家旅社(註8),以及夜花園、梅春園和永樂三家茶室,為淡水現存擁有合法營業執照的五家茶室旅社(註9),雖座落在大道上,景象卻已不復當年竹籬比鄰的茶室小街盛況。

結語
        現清水祖師廟對面戲台後面,還有一堵八角型牆堵的建築是早期的春發旅社(註10),但它還是面向竹竿厝營業,因風水關係在其屋後牆做成八卦型式,是為避免直接背對祖師廟而犯沖,影響其營業或身家安全,這是目前所知與清水街有點關聯的茶室或旅社。
        清水街北段( 從興建宮到祖師廟 )昔稱米市街所在,現屬於永吉里(也是舊地名),早期是泉州永春人所開發聚居的市街,街內有淡水地區最早設立的私塾鎮文社和幼稚園,是否因為永春故鄉家風純樸嚴謹,而街內又有學堂存在,才使得這段街道雖然四周環繞充斥著無數茶室和旅社,至今依然可以保守住自己的清風一域,未染一絲風塵煙粉味呢 ?
        淡水老人茶室的發展,從五六○年代的最繁盛期到八○年代的衰退期,其中近海漁業的景氣紅綠燈是一個主要關鍵因素,從繁榮到今天的低迷。雖然有1988年的第二漁港完工,漁港利用率卻逐漸下滑,如今第二漁港也已變成「漁人碼頭」觀光區,不再以漁獲為主了。
        由於漁業景氣衰落,碼頭勞動人力必然減少,此時的淡水茶室文化已轉型成為較純粹的老人消費群;可惜的是,如此清茶、花茶兼而有之的老人茶文化,由於政府相關部門的輕忽和管理不善,如今已形成為淡水地區沒落的象徵和治安的死角。
        如何正視淡水地區老人茶室的存在和未來的發展,是淡水人現在和未來都必須面對的性服務需求、老人休閒娛樂、觀光發展和在地文化保存的問題;若能輔導開發使其成為合法適用的淡水「性服務專區」和「老人茶室專區」,或可以增添淡水地區另一個獨特的、具有在地文化特色的銀髮族消費休閒景點,也可以大大促進淡水地區實質的經濟發展。

註解
(註1)  2012.05.27蘇文魁老師口述於淡水基督長老教會,現任淡水區區長蔡業偉的父親,生
          前既為日本公醫師,說過他曾受派在此地為當時的公娼和慰安婦做健康檢查。
(註2)  2012.05.31中興里里長江慶發口述於原德街辦公室外,他另提到老街中正路雙協成對面
          曾是一家淡水旅社,渡船頭旁也有一家嘉賓旅社,另外還提到多家有招牌的茶室,如桃
          源茶室…等等。
(註3) 參考「淡水區漁會網站」。
(註4) 參考「Mr.Tamsui 部落格」,作者:蘇文魁老師。
(註5)  2012.05.19莊武男老師口述於淡水文化工作坊。
(註6) 舊地名「木瓜下」,大約是以今天英專路為界,水源街往東、仁愛二街、仁愛街一帶
          的新興發展區,也就是現在自來水廠附近,昔日是一大片的木瓜田而得名。
(註7) 據附近常去茶室的洪姓老居民"摳耶"說,「竹竿厝」原只是一條三尺寬的小巷弄。
(註8) 「新五福旅社」真正入口處就設在清水街巷弄內「龍山寺」右鄰,據廟公說,附近還
          有幾家暗間(無照茶室)在做生意。
(註9) 目前僅可查到「新五福旅社」1979年11月16日開業、「紅紅旅 社」1992年1月1日開業至
          同年3月1日歇業、「大方旅社」1986年1月30日開業至1994年6月1日歇業的登記資料 (新
          北市政府商業登記科提供 )。
(註10)  2012.06.05淡水忠寮李家第七代孫李永信先生口述於水碓圖書分館。

1 則留言:

  1. 很棒的一篇報導,
    此篇文章揭開了淡水茶室的神秘面紗
    每每經過文章所提的這些區域,我總是很好奇
    這些老人茶室都是那些人去?又是怎麼經營的?
    為什麼淡水有這麼多的茶室?
    不過我也沒有辦法去了解,
    謝謝蔡大哥這麼用心,寫了這麼好的報導

    P.S.如果有照片就更棒了!(我了解這難度實在太高了...XD)

    回覆刪除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