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戶外活動所發生的非創傷性疾病中,急性高山病是僅次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與急性腸胃炎(如拉肚子),排名第三的常見疾病,只是很容易被大家所忽略。 正常的情況下,一般人在2500公尺的高度下生活,發生高度生理適應問題的比率並不高,在海拔2000公尺時,發生輕微高山徵狀的比率只有12%,但一到3800公尺以上,則幾乎所有人都會有或輕或重的高山症狀。2500公尺(更精確的高度是2438公尺)是一個臨界高度,也就是台灣阿里山的高度,超過此高度後,急性高山症的發生率就會快速上升。
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空氣聚集於地表之上,地表氣壓因而最高。因此離地表越遠,空氣就越稀薄,氣壓便越低。
海平面的平均大氣壓力為760mmHg,氧氣濃度為21%,海拔愈高,氣壓愈低,但氧氣濃度不變。比如,在3700公尺的高度,氣壓降為483mmHg,在氧濃度不變的情況下,同樣是吸一口氣,所含氧氣量卻只有海平面的60%。所以,身體為了在高地上取得足夠的氧氣,在生理上會產生些許變化,例如呼吸心跳加速,缺氧、肺動脈血壓升高,並迫使血液流向肺部平常在低地時用不著的部分。高度5500公尺以上,人類已無法再作高度適應,若長期停留,只會逐漸走向死亡。
較常見的高山病包括『急性高山症』、『高山肺水腫』與『高山腦水腫』。
急性高山症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C)
AMS在高山上極為普遍,超過3000公尺,大約是合歡山的高度,75%的人會有輕微的高山適應症狀。最常見的徵狀有頭暈、頭痛、没胃口、噁心或嘔吐、疲憊或虛弱(肢體無力)、暈眩或輕浮、睡眠困難。但AMC的出現,主要原因來自攀升速度與高度,以及個人體質。但體質佳的人並不表示對AMS有免疫能力,反之,可能因為自視過高,以及上攀太快而更容易發病。
上攀高地後,如發現有頭痛以及前述徵狀之一,應即在原地休息或下山。原地休息可作高度適應,再考慮繼續攀登的可能性,但可能需要一、二天的等待,且情況也有可能惡化。下山,患者可以迅速復原,但失去上攀機會,如果登山遇到壞天氣或夜晚,下撤也可能產生困難或危險性。
治療急性高山症病人最常用到的方式是:氧氣供應與服用葯物Acetazolamide (Diamox)。
高山肺水腫 (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HAPE)
HAPE是因水份積在肺部肺泡而阻礙氣體交換,有如溺水一樣。情況若惡化,血氧濃度會嚴重下降,引致發紺(Cyanosis),也就是血中缺氧而發紫,例如嘴唇發紫。初期徵狀包括:休息時呼吸困難、咳嗽並可能咳出泡沬似或粉紅色的痰、虛弱或運動表現不靈、胸口有壓迫感或覺得胸悶。病徵則包括: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中樞發紺,以及至少一邊的肺有爆裂或喘鳴。
最理想的處置方法是:立即下撤。
高山腦水腫 (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 HACE)
HACE是最嚴重的高山病,比較容易發生在4300公尺以上的高度,腦部因得不到足夠的氧氣而受損,腦部在堅硬的頭蓋骨內腫脹,腦部組織受壓,最後導致死亡。徵狀為運動失調(ataxia)與精神狀態改變(change in mental status),前者例如不斷地打錯繩結、錯用攀登工具、步伐不穩,後者比如失憶、幻覺,甚至半昏迷等。
最佳處理方式為:趁患者還有活動能力時,馬上下山。
預防之道
1. 考慮高度適應的行程設計。例如2500-3000公尺間,最好過夜;超過3000公尺後,每一個營地最好不要高過前一晚300-400公尺,但這些公認的原則,並不絕對有效,因為絕對的海拔高度,仍然是重要的因素。
2. 『往高處攀登,回低地睡覺』。
3. 情況若允許,盡量不要乘車或搭機快速爬升至高地,若不得已,在到逹高地後24小時內,也盡量不要過份勞累。例如玻利維亞機場高度為4058公尺,首都拉巴斯(La Paz)也有3700公尺,直接由此高度攀登,得特別小心高山病的發生。
4. 隨時留意隊友中,有没有人為了順利登頂而刻意隱瞞高山徵狀。
5. 補充水分,每天至少4-5公升,直到尿液清澈,或至少淺黃。但有時高山缺水,實際執行有其難度。
6. 在進行高山適應期間,白天若做較輕鬆的活動,會比睡眠理想,因為睡眠後呼吸功能減緩,會使高山徵狀加劇,要特別留意。
7. 食物應以高碳水化合物為主,超過70%的熱量由碳水化合物得來,比如飯、麵、通心粉及餅乾等。
8. 避免抽煙、喝酒,以及服用其他對神經系統有壓抑作用的葯物,如鎮定劑與安眠葯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