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人因已習慣從淡水河的北岸遙望觀音山,當然,這也是幾乎所有的圖片或文字描述中的標準觀音山意象。隔著淡水河,距離產生的靈動、氣韻與美感,讓觀音山成為淡水人的心靈家鄉之一。(註:因為也有不少人認為,大屯山才是淡水人的心靈家鄉。)
對每天到外地求學或工作的淡水人而言,車子一進關渡口,映入眼簾的觀音山,會讓回家的感覺頓時湧現。而離家愈久的遊子,那份回老家的感受也愈形強烈…
但仔細想想,八里人的觀音山意象還真踏實,非常的在地化,把觀音山歷經三次火山噴發而形成的火成岩岩塊樣貌,也就是俗稱的觀音山石的稜角質感,在觀音山意象中充分展現出來。
那林口人呢?早期的林口,是鳥不生蛋的地方。台地略高,所以看到的觀音山就相對的矮了些。如果林口人真的有機會為林口北方的18連峰命名,大家想想看,他們會沿用『觀音山』這個名字嗎?
其實,五股人的生活與觀音山最親近,也與觀音菩薩的關係最密切。在五股,不難看到觀音的影子,例如有觀音社區,觀音洞、還有一連串供奉觀世音菩薩的寺院。
十八世紀初葉,漢民族在五股坑落腳後,由於風水俱佳,所以大陸高僧也陸續於十八世紀中,也就是清乾隆年間,在觀音山的東南側,沿著山谷興建『西雲襌寺』、『凌雲寺』與『凌雲禪寺』等主祀觀音的佛寺。不知道觀音山的命名是否與此有關?
日本統治台灣30年後,曾大張旗鼓地舉辦『始政三十』博覽會,引發日本民眾對台灣的關注,連日本佛教界也想略盡一分心力。例如1926年(大正15年)日本關西一帶(包括京都、大阪與奈良)的西國33所觀音道場,就分別開始捐贈觀音石佛給台灣四大名寺,其中包括五股的西雲禪寺,此舉不但奠定了日本石佛立基台灣的一段風光歲月,也形成了有名的五股觀音山石佛參襌古道。
此外,觀音山也是自然觀察者的賞鳥聖地,每年春天3-5月,渡冬南飛的赤腹鷹與灰面鵟鷹,在北返途中會過境大屯火山群西側的觀音山,然後準備出海,回北方的老家。所以鳥界朋友又稱觀音山為觀察老鷹生態的『觀鷹山』。
(本圖片翻拍自觀音山遊客服務中心)
如何觀看觀音山,見仁見智,但無論是道聽途說,或是穿鑿附會的傳說、想像,只願觀音山能以更多樣的風貌,與世人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